SUSTech ESS

毕业季·致青春

地空系“地空之星”专栏

听听准毕业生们的成长故事




魏楠雨

2020级硕士研究生

GPA:3.5/4

去向:都柏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研究生阶段经历

✧2023年南方科技大学优秀毕业生;

✧2022年CGU“优秀学生论文奖”;

✧2022年“海洋与智能”地球物理学术论坛“一等奖”;

✧2022年SEG Registration Grant;

✧2021.9-2022.6理学院研究生会执行主席;

✧2021-2022年度,“优秀学生骨干”荣誉称号;

✧第三次理学院研究生代表大会“优秀提案”;

✧2020年度秋季英文助教奖学金;


感谢“地空之星”栏目约稿,我的成绩中等且天赋一般,希望“普通的我”的经历可以帮类似的申请提供一些灵感。




研一整个一年都是迷迷糊糊度过的。


刚来南科大的时候,我的编程基础是零。虽然本科修过C语言,事实是基本没有掌握。而当初偏偏我选择的研究方向是“深度学习”,作为深度学习最基本的工具,不懂编程是一步都走不了的。加上本科阶段对电磁的了解也不够,这一年里,每周组会讨论的时候,我的状态基本都是“牛听弹琴”的,非常受挫。想开展研究工作也不知道要从哪里下手,感受到了自己的差距,研一基本上每天都在办公室看一些课程、别人的代码,自己写一些小项目(也是从研一下学期才开始学的,刚读研的时候连学什么都还没搞清楚。所以,刚入学的同学——迷茫是很正常的,保持前进就好),那一年过年也没有回家,希望尽快熟悉科研内容,事实证明没回去是正确的,那个寒假我进步了很多。大概研一结束的那个暑假,我才终于开始适应自己的身份,慢慢找到了自己的节奏。


参加理学院研究生会迎新活动

(第一排右五为魏楠雨)


知道前进的方向后,我对自己也稍微满意了一些,科研上对自己也没有那么严格要求了。研二就在我的课题上进行挖掘,缓慢地进行着。中间我参与了一个中石油的外协项目,也参加了一些国际和国内的学术会议,因为疫情的原因没有办法线下报告,这也是我这三年的一点小遗憾,参与了几次会议后总归是提高了些作报告和学术沟通的能力,虽然没有什么跨越性的进步,但为我自己建立了自信心,这是非常重要的。并且我发现了自己的一个非常致命的缺点——拖延。我很不擅长计划和管理自己的时间,所有的工作都是在截至日期前两三天开始进行,这导致了我的精神内耗非常严重,没做的时候一直在焦虑地玩,发现来不及了又拼命熬夜地写,然后潦草完成(一直到现在我还是没有改掉自己这个毛病,但是心态比以前更好了,没做的时候可以“不焦虑”地玩,来不及的时候再熬两天夜痛苦地解决)。


参加学术会议剪影(上图为2021年吉林长春第十五届国际电磁研讨会,左下为第十五届国际电磁研讨会海报讲解,右下2022年EAGE进行报告)


舒适的日子很快就结束了。


很早的时候,我给自己的规划就是出国读博。


时间也到了研二下学期,说来很好笑,整个2022我都是在和英语作斗争。我的“普通”在语言方面展露无遗。直接说结果吧,从一月到九月我断断续续地学,一共考了4次雅思,没有悬念地都失败了。我也总结了很多失败的经验,从结果来看好像没有什么分享的价值。总之很大的问题是我心态的问题,每门考试时间一个小时,距离结束还有半个小时的时候,我就心跳得非常快,无法深入思考,导致后面的题都是连蒙带写。最后一次我觉得自己还挺认真地准备了,出了成绩后依然没有进步。这一次算是被彻底打击到了,好在白羊座的乐观在我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消沉了两天,还是不相信自己“真菜”,开始研究其他的英语考试,并且觉得自己不适合考雅思。后来我找到了多邻国,很多学校也接受多邻国的成绩,有了雅思的基础简单刷一下题库,一个星期就去考试了(也通过了)。

一直到研二的暑假结束我还没有套磁,英语成绩也迟迟考不出来。


因为每天要匀出时间来学英语,科研上也落下了很多。事情越多,拖延和精神内耗就越严重,对自己的怀疑就越多。我浑浑噩噩地一直到八月底,和同组同级的好友吴晨妍一起参加了一个香港中文大学的夏令营,最后一天有一个和心仪的导师面试的机会,我几乎没有准备,还是在那天上午才想到做了一个简单的ppt介绍自己的项目。在这个面试中,吴晨妍遇到了和她双向选择的导师,有了她的对比,我才开始着急,不然毕业要回家去了。


GEM大家庭2023年年会合影

(第一排左三为魏楠雨)


先把英语成绩放一边,找到导师后再考。这是我的新策略,我开始和申请成功的师兄们聊天,知道了一些找博士职位的途径后,开始浏览并且写个人陈述、改简历。我“病急乱投医”地投了几个岗位制,虽然都是地球科学研究方向其实差得挺远的,投的有卫星遥感、大气科学、灾害治理等等。最后都没有什么结果,不是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就被拒了,就是像石沉大海一样没有回复。


就这样过了半个月,我意识到不能这样,做的都是“无用功”,去找我的导师杨迪琨老师谈心。杨老师可能感受到了我的焦虑,他像往常一样情绪稳定地给了我一些建议,后来他还找了几个适合我的职位发给了我。我选了其中两个投了简历,一个是德国的一个研究所,另一个就是我现在去的这个学校——爱尔兰的都柏林大学。那个时候都柏林大学那个项目申请的截至时间已经过了几天了,我看了几遍那个项目感觉还是和我之前做的很类似也很感兴趣,还是发了一封很长的邮件联系了那个导师Aline,也表达了自己的心情。Aline很快就回了我,她说很幸运他们还没有进行面试,她可以把我加到面试名单的最后一位。也许是之前英语考试用光了我的坏运气,我的第一次PhD面试很顺利,我详细地介绍了自己的经历和之前做过的项目,面试组问了我一些问题,有很多问题我听不懂,就让他们重复了好几遍,好在我虽然英语不好但还是努力勇敢地表达。和她的交流中我觉得很喜欢她,我能感觉到她应该也挺满意我的。我很开心,我也有自己双向选择的导师了,不是双方将就的那种。


在都柏林大学交流期间合影(右一为我的博士导师Aline,左一为魏楠雨)


就这样时间到了十月,中间我们一直断断续续地邮件联系着。由于入学时间和没有英语成绩的问题需要协调,杨老师非常尽力地帮我,还亲自发邮件给Aline并且帮我说了很多好话。十月初Aline同意要我了,并且说:You are the best candidate(你是最佳的候选人)。从一月到十月,我看到那封邮件的时候被深深地鼓励到了,喜极而泣。

这就是我的申请之路,一个非常普通的学生申请到国外全奖PhD的经历。总结来说,是确确实实的幸运和踏踏实实的努力的结果。我很幸运,遇到了杨迪琨老师,愿意“带飞”我这个“笨鸟”;我很幸运遇到了拖着我进步的好友吴晨妍,在和她的比较中我成长得比一个人要快很多;我很幸运第一次面试就遇到了Aline,给了我非常多的鼓励;我很幸运,遇到了GEM课题组和南科大地空系,在这里我所有的“请求帮助”都可以得到回应。


任职于理学院研究生会主席团成员期间,主持第三次理学院研究生代表大会


三年读研的日子即将结束,是南科大地空系带给我去国外读博的机会,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未来的科研道路,我一个人会像一只队伍——敢闯敢试,求真务实。







写在最后





最后出于私心,放一张我父母的照片在这里。感谢我的父母和家庭,是我的力量源泉,最大限度地支持我、鼓励我,感谢他们教给我宝贵的个人品质——坚强、乐观、勇敢、真诚,这些财富带给我无数的幸运。




导师寄语 


杨迪琨日进一寸,终有所成。这是我在魏楠雨同学身上所体会到的,也可以称得上是她硕士三年学有所成的“秘笈”。作为她的导师,我全程目睹了她从对科研一无所知,到逐渐适应研究节奏,再到颇有心得的过程。她凭着坚持不懈,“死磕到底”的那种韧性,越过了各种荆棘坎坷,驱散了各种困惑迷茫,终于在科研上走出自己一方天地。祝她带着南科大的精神烙印走向下一段科研旅程,不问所得,但求所做,每日自新,必有进取。




图文:魏楠雨

排版:吴欣莹

编辑:黄惠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