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介质力学》
教学大纲:
0: 引言 1
连续性假设;连续介质力学
1:应力分析 7
体力、面力;应力状态;应力变换、主应力及最大剪应力;莫尔圆;平衡微分方程
2:应变分析 6
应变位移关系(几何方程);变形协调方程;小应变的叠加原理
3:应力应变关系 4
广义胡克定律;弹性模量及其物理意义
4:弹性问题解法 4
边界条件;位移解法及应力解法;唯一性原理;线弹性问题的叠加原理;圣维南原理
5:平面问题解法 6
平面应力及平面应变问题;平面应力问题的近似性;应力函数;极坐标下的平面问题;轴对称问题;逆解法及半逆解法**
6:能量解法 2
应变能;虚功原理及最小势能原理
7:笛卡尔张量及并矢 12
下标表示;矢量变换;张量;克罗内克符号;张量缩并;交替张量;高斯定理;并矢;应力、应变的二阶对称张量属性及张量表示的弹性力学基本方程
8:流体力学基础 8
流体的定义;拉格朗日及欧拉描述;随流导数;流体运动的分解;莱布尼茨定理及雷诺输运定理;压强及粘滞力;流体的本构方程;流线、迹线、脉线
9:流体力学的守恒方程 6
微分形式的质量、动量、能量守恒;积分形式的质量及动量守恒;N-S方程;相似原理及尺度分析;π定理;雷诺数、弗劳德数
10:流体力学应用 6
无粘流体的欧拉方程及伯努利方程;蠕变流;几种存在解析解的流动(库埃特流、管流);热对流的起动及瑞利数;边界层
《地球动力学基础》
教学大纲:
1:引言2
1.1 地球的动力学过程和地球动力学
提供地球各种现象背后的机理和动力学过程,观测和模型
1.2 模型化思维:地球动力学模型
地球系统(固体地球系统、岩石圈系统)、地球动力学模型、地球动力学模型举例(Airy均衡、板块构造运动)
2:地球内部基本圈层结构及其物理性质2
2.1 地震和地震波
2.2 地壳及地核的发现
陆壳、洋壳、上地幔
2.3 PREM模型和地球的分层及物理性质
地震波速,密度,弹性模量,压强
2.4 地球的元素组分和主要矿物
2.5 陆壳和洋壳
2.6 地震层析成像及地幔结构横向变化
3:板块构造与地幔热柱模型4
3.1 大陆漂移与海底扩张
3.3 板块构造和威尔逊循环
离散、汇聚与走滑型板块边界
3.3 大陆
3.4 热点与地幔柱
3.5 地幔对流
3.6 比较行星学
4:地球热状态10
4.1 地表大地热流
4.2 能量守恒与热传导方程
4.3 稳态热传导方程与地幔地温曲线
4.4 大陆岩石圈地温曲线
4.5 月球的地温曲线
4.6 地表周期性温度扰动对地下温度的影响
4.7半无限半空间的瞬时加热或冷却模型
4.8 海洋岩石圈的冷却模型
4.8 Stefan问题及熔岩的凝固
4.9海底地形及沉积盆地的热沉降
4.10 地幔地温曲线及绝热自压
4.11 俯冲岩石圈的热结构
4.12 地表剥蚀和沉积的Culling模型
5:地球的形状与重力场6
5.1 地表的引力、离心力及重力加速度
5.2 引力势及大地水准面
5.3 地形及埋藏体引起的地表重力异常
5.4 重力归算,重力异常和均衡补偿
5.5 均衡补偿模型及对应的大地水准面异常,导纳
5.6 周期性面质量引起的重力场
5.7 重力场的球谐展开
6:应力、应变及岩石圈的弹性挠曲 8
6.1 体积力、表面力与应力
6.2 保持地形所需的应力
6.3 行星内部压强
6.4 固体的应变
6.5 弹性,单轴应力与应变
6.6 平面应力与应变
6.7 热应力(Section 4.22)
6.8 弹性薄板的2D挠曲变形
6.9 周期性加在下的岩石圈挠曲及重力异常
6.10 水平加载下的薄板屈曲及岩石圈稳定性
6.11 岛链加载下的岩石圈挠曲
6.12 岩石圈在海沟处的挠曲
6.13 塑性屈服
7:地幔对流12
7.1 1D渠流
7.2 板块运动的软流圈回流模型
7.3 管流及火山管道中的流动
7.4 质量守恒与动量守恒
7.5 流函数及流线
7.6 冰后回弹与地幔粘度
7.7 板片俯冲导致的角区流动及压强
7.8 能量守恒及热对流
7.9 流体层中热对流的启动
7.10 球在Stokes流中的运动
7.11 热柱头与热柱管道
7.12 地幔物质的循环及混合
7.13 岩石蠕变机制
7.14 现代地幔对流模型举例
8:岩石流变学与断层作用4
8.1 粘弹性
8.2 岩石圈强度包络线
8.3 断层作用及断层分类
8.4 地震及震源机制
8.5 断层作用的Anderson模型
《计算地球动力学》
教学大纲:
1. 引言 4
1.1 地球动力学过程
1.2 大地构造、地球动力学与计算地球动力学
1.3 模型
1.4 Python简介
1.5 Python进行科学计算
作业1:Python进行数值计算(一学期共8次作业,每次作业5分)
2. 地球内部结构 2
2.1 地球的早期历史与构造的能量来源
2.2 地球内部结构
作业2:在Paraview中查看全球地震层析成像结果
3. 地球的主要构造特征 6
3.1 海洋盆地
3.2 大陆地壳
3.3 地表地形
作业3: 下载Crust1.0模型,查看地形、地壳厚度、沉积层厚度分布
4. 板块构造 10
4.1 板块构造
4.2 2D平面上的板块运动
4.3 球面上的板块运动
作业4:计算板块相对运动速度
4.4 三联点
4.5 绝对板块运动
4.6 古地磁
4.7 板块重构
4.8 Gplates软件进行板块重构
作业5:根据板块参考框架,计算地表绝对运动速度场
4.9 可变形板块重构
中期考核20分
(1)利用Gplates和GMT绘制三叠纪以来的板块重构
5. 地幔对流 14
5.1 质量守恒与动量守恒
5.2 能量守恒
5.3 地幔对流控制方程的近似
5.4 利用有限元软件求解地幔对流
作业6:计算稳态大陆地温曲线
作业7:地幔对流视角下的岩石圈厚度
5.5 组分场的平流
5.6 相变
5.7 应力场、热流,地形与重力场
5.8 最新地幔对流模型举例
期末考核:30分
(1)挤压造山数值模拟或者
(2)裂谷盆地数值模拟或
(3)由地幔对流模型预测各物理量并和观测比较
6. 洋中脊与大陆裂谷 6
6.1 大陆裂谷
作业8:岩石圈伸展引起的地表地形变化
6.2 被动大陆边缘
6.3 裂谷盆地的变形方式
6.4 洋中脊
7 7. 俯冲带与主动大陆边缘6
7.1 汇聚板块边界
7.2 俯冲区结构
7.3 俯冲区地震和变质作用
7.4 碰撞造山带
第5次作业:热点参考框架的绝对板块运动模型HS3-NUVEL1A
第5次作业:岩石圈NNR参考框架的绝对板块运动模型NNR-NUVEL1A
作业8:裂谷盆地形成(0-10 Myr)及停止活动之后的岩石圈温度演化
作业8:裂谷盆地形成时地壳减薄、地表热流升高、盆地基底下降;盆地停止伸展后,地壳厚度不再改变、地表热流下降、盆地基底继续下降。
期中考察样例:使用GPlates和GMT绘制200 Ma以来板块运动历史
期末考察样例:挤压构造演化(碰撞造山、俯冲带增生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