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求是,日新自强”,在南方科技大学,有这样一位博士生,他跨越山海,在世界顶尖学府探寻地球科学的奥秘,用脚步丈量学术与世界的广度——他就是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2020级博士生毕业生魏国光,在校期间师从陈克杰副教授。在学校研究生国际交流项目的大力支持下,他于2023至2024年赴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学习交流。这段经历不仅让他在多元文化中汲取科研养分,也让他得以在国际化学术视角下开展跨学科创新研究。如今,他已加入西南交通大学,担任准聘制助理教授,继续在科研与教学道路上坚定前行。



跨越山海,问道苏黎世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ETH主楼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孕育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内的众多科学巨匠。主楼图书馆至今仍保留着爱因斯坦曾使用过的书柜,见证着百年学术荣光。该校的地球物理学科享誉全球,常年位居世界第一。魏国光有幸借助南方科技大学研究生国际交流项目的资助,从鹏城深圳出发,跨越山海来到阿尔卑斯山下的瑞士,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这片兼具深厚历史底蕴与前沿科研实力的土地上,探索震源物理的深奥课题。他期待在这里提升专业能力,拓展学术视野,为博士课题研究添砖加瓦。

魏国光与爱因斯坦用过的书柜合影



在ETH的一年:

学术成长与突破



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魏国光的外方合作导师Luca Dal Zilio 博士是计算地球物理领域专家,长期致力于喜马拉雅构造运动的相关研究。魏国光抵达瑞士后,导师便热情邀请他前往学校,细致介绍了系所的基本情况,并鼓励他积极与系内同学交流。在初步熟悉环境之后,魏国光迅速投入研究工作,重点利用大地测量数据开展对喜马拉雅汇聚形变的分析。同时,凭借在震源反演方面的前期积累,他还受邀参与了一项关于“微地震破裂”的欧盟研究委员会项目。在为期一年的合作研究中,导师始终给予耐心指导,在他遇到困难时不断给予鼓励,帮助他逐步提升科研思维与创新能力。每周,魏国光都会与导师进行定期的学术讨论,共同梳理研究瓶颈、激发新思路。

左1为魏国光,中间为合作导师Luca Dal Zilio

ETH的学术氛围开放而活跃,魏国光积极参与多场学术研讨会,还多次在学术活动中做报告,清晰呈现自己的研究成果。这不仅加深了他对课题的理解,更锻炼了学术表达与跨文化沟通能力。实验室里,他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同学朝夕相处,大家相互启发、协作攻关,在多元思维的碰撞中,拓宽了科研视角。

魏国光在欧洲地球科学年会做报告

经过一年的潜移默化,他的科研能力获得了显著提升。努力终有回报,访学期间,在陈克杰老师团队与外方导师的合作下,魏国光主要参与的工作也顺利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和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杂志上,为博士课题研究补上了最后一块拼图。“ETH的研究经历让我突破了科研舒适区,但这份勇气,源于地空系三年来的信任——从鼓励我探索交叉课题,到支持我赴海外访学,院系始终在背后推着我向前。


不止于学术:瑞士生活里的自然与诗意



在访学期间,魏国光与同学走进阿尔卑斯山脉——蜿蜒的山间小径、雄伟的雪山、铺向天际的绿意,让他在忙碌的科研之余,感受到大自然的广阔与力量,为紧绷的思维注入松弛感,为后续的科研积蓄能量。正如他所说:“科研的灵感既诞生于严谨的数据,也萌芽于天地万物的启迪。用脚步丈量世界,才能让学术生命力在更广阔的土壤中扎根生长。”


夏日徒步阿尔卑斯 

冬日邂逅 “童话世界”



行远自迩,心怀感恩

扎根地学,逐梦高校



回顾这段访学经历,魏国光满心感激。感谢导师陈克杰老师的悉心指导与牵线,使他有机会赴ETH开展研究;感谢南方科技大学,学校的研究生国际交流项目,为他搭建了走向世界顶尖学府的桥梁,让他得以与全球优秀学者共事、学习。


提到与地空系的缘分,魏国光深感,对地球与空间科学的研究者而言,“观测点的位置至关重要:台站的空间分布决定了数据的感知范围,而学术研究的位置,则影响着科研视野的广度与深度”。他感慨道:“很庆幸,5年前我能成为地空系的一员。此地得遇良师益友,诸位师长皆为世界顶尖学者,身边优秀的同学比比皆是,我只是非常普通的一员。见天地之广,方知一已之微,我深知学海无涯,唯有勤勉不懈。


如今,魏国光已从南科大地空系毕业。未来,他将继续带着这份热忱,在学术上持续探索,在育人中践行责任,步履不停,砥砺前行。

人物链接:

魏国光,男,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2020级博士研究生,师从陈克杰副教授。博士期间,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并在学校国际交流项目支持下赴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访学。以第一或共一作者发表论文6篇,包含2篇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亮点文章。2024年底博士毕业后,他加入西南交通大学,任助理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四川省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项目。



资料来源:

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


供稿:陈克杰课题组

编辑:黄惠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