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空系“地空之星”系列报道:第五期
李寅初
(地空系2018级硕士研究生)
实话说有点愧对“地空之星”四个字了,我觉得我更适合叫“鸽子王”或者“一级划水运动员”。本文有一点标题党,但没有脱离主题,请端正态度,放心食用。
纸面实力
GPA:3.76/4.0
排名:4/4
TOEFL:95
GRE:314+3
最终去向:佐治亚理工学院 Graduate Research / Teaching Assistantship
作为地空系18级硕士生top4,我尽职尽责担任守门员一职。不论跟谁比,这应该是整体上都很低的一个成绩了 :)
本科生田璐同学以及我的舍友许可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地空之星。相比之下,我觉得自己有些名不副实,但是,我仍然有一些我认为重要的认识和经验可以分享给大家,其中一些都是血的教训(没有泪,因为真男人不会流泪,只有流血这样子555)。
考试+申请全过程
本小节将给大家讲述我如何惨淡经营却转角遇到惊喜以及我好似命中注定的神奇运气,希望大家能够把握重点,领会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切莫覆车继轨。
我一直是有出国的打算的,在形式上还算有模有样,但实际上有些欠缺斗志,言多而行寡。在2019年1月考了最后一次(同时也是仅有的一次)GRE,并且当时还因为手贱当场取消而多花了50刀晚两周看到了我的惨淡成绩,不过最终成绩大体还在我的意料之中:有点一般。
首先,在我的导师杨迪琨教授的推荐下,我有幸于19年2月参与了新西兰的海洋地球物理电磁科考活动,在那里我认识了来自哥伦比亚大学Lamont-Doherty Earth Observatory的两位首席科学家,也遇到了我未来的导师,可谓命中注定的开始或梦开始的地方。我在新西兰出海之前是比较兴奋的,并且有套磁的打算。但是由于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出海加上天气不好,我在船上待了十天晕了十天,每天山珍海味只可惜我没有一点食欲,只想喝能量饮料,结果喝得舌头都和饮料一个颜色了;每天除了12个小时的白班,我基本上就在床上躺着听“海哭的声音”,有关科研的事情做的极少;本来还想彰显一下我高雅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就同一位小姐姐借了一本书想阅读一下,结果就只看了一页;工作时间休息之余就闭目养神,只有他们一起游戏娱乐的时候,我才能拖着我羸弱的身躯,勇敢地喊出:“带我一个”。虽然如此晕船,此次出海的经历也给我带来了许多美好的记忆。并且这种沧海一粟的感觉真的非常奇妙,我们所从事的科研和工作以及合作的经历非常棒。
▲出海船员合影(左1李寅初)
后来对于英语的学习搁置了半年,准备暑假吹响冲锋号,但没想到我摸鱼的热情高涨而学习热情仍是不温不火。这段时间我一直想调整自己那种不够紧张、磨磨唧唧的状态,但时间不等人,转眼就到了8月多。当时的自己陷入了一段对于未来考虑的挣扎时期,我搞不清楚我到底想要什么,最后终于决定还是要给自己多一些选择。再加上为了给自己一点准备和缓冲的时间,我就报了十月的一场托福考试。交了钱之后,整个人终于有点紧张感了。
随着个人思绪的归位,我开始变得有些着急,想尽快套磁又没有英语成绩,有点小烦躁。但是事实证明,单纯的烦躁是没用的,合理地把握机会才能稳定军心。对我而言,2019年的第89届SEG(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年会本来是一次很好的机会,我原本是有打算去试着面套之类的,但是结果我只得到了两点深刻的教训:一是准备得不够充分,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开始准备工作的时间提前量不够,当时做完oral presentation的准备工作之后就没时间再去准备其它东西了;二是积极性不够,去了就跟没有套磁的打算一样,每天听听报告,跟导师或者跟朋友吃饭聊天,见到的人我好像都不想申请,在会场飘来飘去,一不小心就到了尾声。当时有一个关于近地表地球物理的section被我忽视了,错失了一次非常好的面对面套磁的机会。回来之后,可能是因为悔意涌上心头,我反倒来精神了,开始收集资料,咨询导师、林玉峰老师、师兄以及在美国认识的一位偏环境方向博士研究生,终于开始了解国外的一些知名专家以及他们的研究状况。
▲第89届SEG年会上做口头报告
9月份的会议开完后,我还是以准备英语为主,然后十月中考试。考完后我觉得不太行,当时真的心里有一点慌,就立马又给自己报了下周末在广州的雅思机试。在去北京开会的当天,刚下飞机就收到了托福和雅思的成绩,刚好达到CSC(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要求,心态也逐渐恢复正常。然后,我开始未竟的套磁之路。
在进行了几次套磁之后,发现有些消息石沉大海,这个时候我想起来了出海认识的老师。当时我最大的阻碍其实就是我的GT成绩,我的成绩去哥伦比亚大学肯定是不够的,除非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拿下GT;其次是我在出海后整个人就好像失踪了一样没联系过他;加之我对出海的“难忘”记忆也占一小部分原因。在与朋友们的一番交流后以及在他们的鼓励下,我决定试着再联系一下出海时认识的老师,最不济也可以找他扩展一下圈子。然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他不仅回复了我,还告诉我他准备在2020年的夏天到佐治亚理工学院任职,可能在2020或者2021年招生,鉴于2020年初申请截止,建议我可以先去申请,还给我发了申请的链接。
幸福来得太突然!我了解过佐治亚理工的要求,我的英语成绩达到要求了,并且对方好像也不是那么关注GRE!当然这个时候我还是不确定他是不是一定会有招生计划,毕竟夏天才入职。但是我还是觉得这是我那时候能得到的最好消息了。从这以后我就开始关心我的personal statement,同时也在申请一些相关领域的老师,这一阶段的套磁效果仍然不理想。
虽然我没有参加AGU年会,但在十二月初我查看了一下参会人员,终于又发现了这个与我所从事方法非常贴合的领域:近地表地球物理。经过多次套磁信的写作打磨以及对于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了解,加上发掘我们的共通之处,这几次套磁我觉得比以前都成功,很多老师都在会中或者会后回复了我,希望可以谈谈。只是还是晚了一些,如果能在会前就联系,参会面套必然效果会更好。一些欧洲老师回复很积极,但是欧洲的问题主要是大多没什么钱,希望我可以申请CSC。其中有一位比利时根特大学的年轻老师虽然非常热情,但可能由于他目前没有经费,他后来把CSC跟根特大学的合作都发给我了让我尽快看一下。与此同时,我的导师在AGU会议结束后同样给我了重要消息,他问过了我申请导师的招生计划,回复大概意思是说:没有,但如果之前沟通交流过,可以考虑。经过与其他有条件的offer的对比衡量,坚定了申请佐治亚理工学院的意愿,因为那段出海经历让我很了解这位老师的性格,我们也还挺聊得来(除了他喜欢品酒而我对此一窍不通)。此后就是写申请了,当时可谓是毕其功于一役,我拿出了当时最高级别的重视程度与精力来写申请。
最后,我很高兴拿到了这个PhD offer,中间也没有面试,所以我对面试没有经验。回顾整个过程,有点曲折,我的成功有很大的运气成份,而收获之余我也得到了很多教训,希望大家能够引以为戒、少走弯路。
其实在我有幸达到门槛后,找机会建立的personal connection往往可以带来比较积极的结果。想必大家也很清楚比如暑研、国际会议、学术圈子的重要性,这些活动可以或多或少地让双方加深了解,包括研究兴趣、学术能力,甚至是个人爱好、性格等等。
每当别人问起我怎么申请的,我只能憨憨地说因为我运气好,因为我认识他。
▲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左1李寅初)
申请经验
讲完了申请的“运气”成分,这两年我在科研上的训练和积累同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自己能够被对方接受。我总结了一下自己的收获和教训,得到了一些个人经验:
科研
文书
• Personal statement首先要关注内容,比如应该把什么东西写上,如何有针对性地划分主次,注意字数要求和回答关键问题。该谈情怀就谈情怀,该谈学术就谈学术。
• 对于硕士生或者早早开始科研事业的同学来说,在写文书时提及曾经做过的或者正在进行的科研工作非常重要,一定要及时整理归纳。2019年的三次会议对自己工作的整体帮助非常大,也算是对deadline(ddl)患者的一点有益的push。
• 申请文书在内容充实的基础上,需要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叙事逻辑和文章结构。如果存在小范围跨方向的申请,要尝试建立联系。内容要递进不要割裂,行文逻辑跟写科学文章是一样的。打磨自己的用词用语,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比如导师和语言中心的一对一辅导。
英语成绩
• 时间一定是越早越好,但不要因为战线长就消极怠工,保持稳定推进,就像我最敬佩的许可同学一样。
• 至于考多少分,我觉得我也没什么经验和发言权。还是看目标院校的要求吧,低分有风险,高分总无害。
套磁
• 暑研、会议都是很好的机会,并且这也是南科大非常给力的地方。我非常感谢杨老师多次给我机会展示自己,让我这个很少主动的人也能被别人看到和了解。杨老师以及课题组内的RA、师兄以及博后也会时不时给我推招聘信息。
• 除了被给予的机会,还可以自己主动去找机会,地球科学专业有一些找工作的网站,比如https://www.earthworks-jobs.com/等(欢迎大家选修杨老师的《学术写作与交流》课),可以及时关注。
• 我的申请信组成:导师杨老师,地空系曾经给我上过课的林玉峰老师,本科交换时期的外导。找到曾经共事或有交集的人来写推荐信是最好的,所以请好好珍惜与国内外大佬们相处的时间。
• 套磁的时间也是要尽早,多做研究,多找角度来写套磁信。
▲勘探电磁学己亥年会
时间
• 不论是英语成绩还是套磁,时间都要趁早,有充足时间准备还是会顺利很多的,所以这方面有必要多提前花些时间和精力,以备日后可能出现的一些小意外。
• 我在19年参加SEG年会的时候由于签证拖延的问题,check的时间刚好错过了 Travel Grant 的截止日期,辜负了杨老师的推荐、指导和帮助,这是一次在时间上深刻的教训。想想那个时候的自己确实是并不在意的,最后竟然还能让到手的鸭子飞了,我表示确实很痛心。
• 我又想起了一件可恶的事情:18年杨老师就提醒我有一个SEG scholarship可以申请,我给忘了。最后我到新西兰杨老师又提醒了我一遍我才想起来,截止日期那时候我还没从船上下来。在船上每天格林威治时间一到就150mb卫星流量,被我浪费了不少,最后只能用船上lab的老电脑扶着桌子晃来晃去毫无心情地写完了,最后也没把推荐信的系统搞好,总之搞得一塌糊涂,很是尴尬。
写在最后
在上文中我能做到的任何一个学术成就,不论大小,都离不开我的导师杨迪琨老师的指点和帮助,甚至很多是得益于他的及时提醒,我非常感激。杨老师从不push,但是他的关心与提醒总是非常及时,并能以过来人的身份直接给我非常多的经验。没想到两年前的相识与决定竟然如此奇妙。杨老师所创造的科研环境非常轻松愉快又不乏细致认真,充满包容与关怀,让我能够很好地在保有的基础上再探究自己的风格,保持自己对事物一直的态度,找到自己的缺陷,反思自己或者与自己和解。不论是学校还是地空系还是课题组,都给我创造了很多的机会,我只是碰巧抓住了一个。
在这次的申请过程中,我对自己性格上的缺点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做什么事情都是主次不分,什么都抓,什么都抓瞎,容易虎头蛇尾,咕咕咕咕,最终不幸染上ddl综合症。这个时候最怕与自己和解,我恰巧就经常放过自己。自己做事就像是在走钢丝一样,也挺累的,谨防猝死。在这个过程中,我错过了很多,但在成功与失败的过程中的收获要远远大于我的结果,诞生了很多很有用的副产品,至今受益。
现在,我也算有惊无险地走上了两年前给自己制定的科研道路。一路走来,我非常感谢这两年在南科大地空系学习期间陪伴我的老师、室友、同学以及朋友们,这里的一切是如此的友好和包容,在我最混沌和迷茫的时候,我也从未感受到外界的压力,更不至于走向绝望的深渊,反倒是在这里我得到了更多的机会去好好反思,学会成长。希望师弟师妹们的科研之路能够走得更加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