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5日-8月3日,25位同学在南科大地空系的包雪阳和林玉峰老师、云南地震局的郑定昌老师以及各位助教学长的带领下,前往云南昆明、大理、丽江等地开展地空系2022地球物理野外实习。
本次实习,我们在实践中强化理论知识,学习了SmartSolo地震计、磁棒等仪器的使用,完成了大地电磁、主动源和被动源的地震观测等实验。学习到知识之余,也认识了一群有趣可爱的同学。大家共同感受云南的蓝天、微风和轻柔的雨雾,一程烟雨相伴,实习之路熠熠生辉。
少年踏歌行,听地脉悸动,见未来昭昭。走过一程山水,书写一段故事于纸上,留下一段回忆在心间。
7月26日
晴 乘风撷月
今天实习正式开始。实习团在昆明稍作停留,参观完云南地震局之后,乘车前往大理。告别昆明的云,初识洱海的月。
云南地震局合影
服务区的滑梯
本次实习的第一个参观地点是云南省地震局,步入门口,地震台的工作人员就热情相迎。进入地震局的展厅,我们跟随着讲解老师的步伐,学习了地震产生与云南地震历史等相关知识。随后在地下的云南省地震指挥中心,另一位老师为我们讲解了现如今云南地震局的主要任务和发展方向。参观完云南地震局,我们全体乘中巴车前往大理。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个服务区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刚下车,映入眼帘的景色不似服务区,更似公园,其间景色宜人,远处可见群峰若隐若现,服务区内还设置了颇有趣味的游乐设施——滑梯、秋千等。此次昆明之行,让我们对地震相关知识了解得更为透彻,同时使我们深刻地意识到,我们目前所学习的地球物理专业能够在某种意义上为祖国和社会的安全保驾护航。天灾无法避免,但我们却可以凭借所学知识,让灾难所产生的影响及损失减小。
——石涛、唐乐陶
7月27日
多云 上山布台
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一路向前,到达目的地后布设地震台是我们的第一个“任务”。实习团成员分成若干个小组,各小组分别完成一个台站的布设。这一天爬了很高的山,走了长长的路,时间在忙碌中悄悄溜走。一天结束后,打卡夜晚的大理古城,不失为一次美妙而有趣的体验。
蒋泽嵩、奚敬华组布设地震台
程镱、卢嘉伟组布设地震台
下山之路
实习团在苍山脚下合影
去往大理苍山的一路,风景都很震撼。我们沿着崎岖的山路一路翻山越岭来到苍山一处废弃的矿场。择址、布台……我们在周围的山上忙绿了一上午。和老师同学们逃离深圳的炎热与喧嚣来到这样一处宁静的树林,是七月份不可多得的一次体验。在学习地震知识之余,我还感受了云南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现在,我在家中敲下这些文字时,身体仿佛仍然记得云南的凉爽。
——张晴
今天,我们主要进行了大理苍山被动源地震台站的布设。何为被动源地震呢?就是通过地震计去收集自然地震信号。那天天气晴朗,每个人都干劲十足。在听完老师讲述操作流程以及其他的一些实验注意事项,如选址和布台等要点,我和我的队友唐乐陶就带着我们的地震计去寻找合适的点位了。只是发现合适的点位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好找:很多看起来不错的点位不是靠山就是泥土松软(容易发生滑坡),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地震信号。我们跑了一个又一个200m,终于在垃圾场上方的一个平台上定点了。挖坑,埋仪器,开机,回填。做好标记。一系列操作后我们终于完成了地震台站的布设。这次布设地震台站的经历使我明白了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假如当时我和我的队友一个负责找点,另一个负责布设操作,相信我们的效率还会快很多。总之,今天的布设任务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加深了我与同行伙伴的友谊。对我来说,这是很棒的一次野外实习活动。
——散先磊
7月28日
多云转小雨转晴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我们大理之行的最后一站是滇西地震预报试验场,这天清晨下起了小雨,是来自大理的告别。午后丽江山上的阳光刺目,却无法驱散高海拔地区的寒风:温度凉爽是天文台选址的要求之一。参观完天文台,我们前往双子天文庄园,一个由天文爱好者们建立的世外桃源,度过了下午的美好时光。
在滇西地震预报试验场听讲解的同学们
丽江天文台合影
天文庄园包雪阳老师和天空亲密接触
天文庄园沿途合影
今天上午,我们参观了大理市的滇西地震预报试验场,该试验场创建于1980年,以地震预报研究和实验为主要目标,这里陈列了我国从古至今的许多地震仪器。工作人员重点为我们讲述了他当年使用的一台烟熏记录地震仪,让大家了解了早期地震工作的艰难,也感叹于现代科技发展之迅速。下午,我们又驱车前往丽江天文台参观了2.4m口径的目前东亚最大的通用光学望远镜,除此以外,得益于当地极佳的观测条件,许多天文爱好者也将望远镜布设于此,让我们大饱眼福。这一天旅程中我们所见到的仪器,从最传统的地震记录仪到最先进的天文望远镜,都是地球物理学前辈们的伟大付出与卓越成就;我们由地望向天,眼中尽是地球物理学所展现的辽阔世界和无限可能。
——汤令鹏
7月29日
晴 大地电磁实验
清晨,参观完丽江地震监测中心站后,我们乘车前往大地电磁实验的场地——丽江文海地磁基准台。布设好仪器后,在等待数据的这段时间里,我们参观了地磁台,在文海边的草原上享用了午餐,和牛、羊、马儿进行了友好交流。
丽江地震检测中心站合影
地磁台林玉峰老师身先士卒挖坑
丽江文海合影
丽江文海地磁台位于红河断裂北段,区内发育有多个断裂带。这里架设了测振仪、水平仪、应变仪等仪器。我们在惊叹它们的造价不菲之余,也因它们基本为进口设备而仰屋窃叹。
大地电磁实验需要的器材众多,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感谢老师、助教以及帮助搬运仪器的同学们,是他们的不辞辛劳,使得我们能够顺利开展实验。实验过程中,我们全神贯注地学习每一处细节,力求获得高质量的数据。可惜天公不作美,仪器布置后十几分钟就发现测量Bx磁场的磁棒出现故障,只能放弃Bz方向,优先水平方向上的测量(替换上另一处撤下的磁棒)。我们遗憾于未能得到最全面的数据,但也庆幸于发现及时,避免浪费数小时的观测时间。
最后,我们在外围参观了用于校准深山中测磁设备的辅助仪器(真正用于长期高频测量的仪器需要深入山体几十米,除特殊情况严禁靠近)。地球物理这门学科,绝大多数的观测手段都与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场所是“宿敌”。为了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地球物理人们往往要到最人迹罕至的地方进行科研。这些地方或许山青水绿,或许寸草不生,但科研人员心中在意的唯有最真实准确的数据。我觉得,“最美的逆行者”称号同样可以献给地球物理学工作者。逆人流而行,顺伟大的事业而上,向自然科学,求人类福祉。
——邢渊举
7月30日
多云有雨
玉龙山下抡大锤
这是我们离玉龙雪山最近的一次。在这里我们进行了最后一个实验——主动源地震实验。同学们配合默契,在一声声 “开始!”“好!”“再来!”的喊声和突如其来的小雨里采集完数据,给今天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李波老师讲解主动源地震主机操作
抬起重锤敲击地面的同学
丽江玉龙雪山下合影
主动源地震与高频电磁感应雷达实验区域都位于玉龙雪山景区。早上八点钟大家就从下榻处出发,经过一段漫长而颠簸的山路后,我们来到了预先选定的一块空旷草地上。我们将参与实习的同学们分为A、B两组,两组同学相互配合完成了主动源地震实验仪器的布设——将26个感应器沿直线放置,并分别连接到接收电缆上,通过接收电缆连接到电脑,几位同学轮流挥锤制造震动以搜集面波数据。
与此同时,另外一组同学开始测试雷达系统并收集雷达仪器产生的数据,抱着GEM-2探测仪不停地走来走去,通过观察波峰波形的变化情况来寻找地底下可能存在的金属矿物。
在老师们细心的讲解以及同学们愉快的合作中,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也从中收获了友谊。由于之前没有学过地空系相关课程,临时接触会有些吃力,但是这种获得感也让我对大二专业课程的学习也有更大的期待。
——黄霆钧
四下张望,尽是芳草,稍高远处是群山环绕,云雾低缭,难辨山天的分际。设想过千种可能的实验场景,但如此开阔平坦的草地,让人很是意外与欣喜。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主动震源的产生,需要向一块不算太厚的塑料板抡重锤。由于震启开关工作状况难以捉摸,抡锤时往往需要用尽全身力气才能让一次撞击的信号被正常记录。正是如此,主动源激发的抡锤工作开始朝着体测性质发展。我们戏称屏显台处的同学为裁判组,抡锤的同学为运动员。待运动员就位,裁判组一声令下,重锤猛然砸下,撞击于板,而后静候裁判组示意本次成绩是否有效,好不欢脱。当然在欢脱之前是严谨的实验过程,勘测、打点、接线,环环相扣。不知某一个时刻,从皮尺的一端往对向望去,线缆两侧散缀着俯身调试传感器的身影攒叠,一种源自共同体的感动油然而生。主动源的实验日程已接近本趟实习的尾声,大家也从初识到相知,一种盼此刻为永恒的向往也于此刻迸发。也清楚难留,不如网其拂掠,沐其筛逝尔。
——奚敬华
7月31日
雨
台站回收、数据分析
挥别了丽江,我们再次回到大理,顺着山路而上,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回收几天前埋下的地震仪。在今天我们结束了所有的野外任务,大巴在雾气中缓缓前进,驶向山脚,驶向远方...
助教们在酒店清理沾有泥土的地震仪
老师、助教正在帮忙分析台站
位置和数据
林玉峰老师在酒店讲解地磁报告
书写要求
转眼间,这次实习的野外部分也将画上句号。一早,我们便乘着大巴车来到了洱源布阵的山头,回收4天前埋下的地震仪。没有浓烈的日光,而是丝丝细雨,不由得心生庆幸。在第一处布设点,听完老师的回收讲解后,我们便四处散开,回收本组的地震仪。沿着同样的山路,看着同样的风景,这次野外也随之结束……接下来便是让人十分头疼的报告环节,了解实验原理,回想实验步骤,以及最后的数据分析,都马虎不得,所幸有良师挚友的帮助,才让这份报告圆满完成。现在再问我,什么是野外实习,我会说,是一群人,一件事,一份情怀。
——代金鑫
在此次云南实习中我得见难忘的风景:笼罩在浓浓雾气和细雨中的苍山;碧波映着云天,草原托着牛羊的文海;明暗交杂,人潮错落的古城;晨光熹微的大理市区…这些画面成为背景板,与布设台站和仪器、逛街、写报告的回忆一同交织出绚烂的画卷。
——夏蓉
//
回忆铭心头,看雨打石桥,聆流水潺潺。留得一屉珍宝,逢良师益友伴此生,思念长存。
------
文字:夏蓉、石涛、李浩淇
图片:程镱、石涛、夏蓉、李浩淇、林玉峰,包雪阳,李波
(日志投稿:唐乐陶、散先磊、张晴、汤令鹏、邢渊举、黄霆钧、奚敬华、代金鑫)
排版:吴欣莹
编辑:黄惠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