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空
之星
SUSTech ESS
毕业季·致青春
地空系“地空之星”专栏
听听毕业生们的成长故事
地球与空间科学系2024届硕士毕业生
张朔宁
2021级硕士研究生
导师:何展翔
去向:南方科技大学
地空系博士
所获荣誉
1. 2024年南科大校级十佳候选人
2. 2024年南科大校级优秀毕业生
3. 第四届南科大理学院研究生“十佳毕业生”
4. CIGEW2023优秀论文奖
5. 2024地空杯三人制篮球赛冠军
学业科研
1. 参与国家级或省市级项目5项,深度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
2.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一篇(EI,一作)
3. Digital Ocean & Underwater Warfare一篇(国防领域,一作)
4. 发表国内外会议论文7篇(一作)
5. 公开发表专利6项,在投1项
地空系让我完成了从本科生到科研工作者的过渡,在海洋地球物理领域我国较国外技术还有较大差距,我的工作做的还远远不够,所以毅然决然选择了读博。
一
前传:差点与南科大失之交臂
我与地空系的缘分还要从2020年的夏天说起,那时我在中国矿业大学读大三,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认识了南方科技大学这所学校,当时我正处在保研的边缘,所以我一边准备考研,一边又不想错过很多夏令营的机会(真的很不擅长考试)。对南科大进行一番了解之后,我发现这是一所我向往的大学。怀揣忐忑而又期待的心情,我填了南科大地空系的夏令营申请表。让我惊喜的是我很快通过了地空系夏令营营员的资格审查,我与地空系的缘分也就这样开始了……
受疫情影响,夏令营面试是在线上,当时的我虽然上过一些地球物理课程、专业课成绩较高,但对于科研还是一头雾水,也没有进行过科研训练,唯独草草看过几篇期刊论文,所以当时的我心里很忐忑,又加上自己没有任何面试经验,所以面试全天我都非常紧张(我是下午倒数第三个面试),面试的过程比较戏剧性,我用英文自我介绍完之后,电脑突然死机了,那时我大脑一切空白,心想完了完了,一定是凉了。好在线上面试需要摆放一个手机后机位,里面即刻传来了陈莹老师的声音,让我不要着急,再重新进入一次,重新进入面试会场之后,我的紧张情绪缓和了许多,但也耽误了很多时间,最终语速极快地讲完了所有片子。也许是守得云开见月明,我最终顺利地拿到了夏令营的优秀营员名额。后面其实我还几经周折拿到了学院最后一个保研名额,这里就不赘述了。总体来讲,我磕磕绊绊、历尽千帆终于确定来到地空系开始我的硕士生涯。
二
遇到宝藏级导师,
让我的硕士生涯得以平稳着陆
相识何老师是一种缘分,冥冥之中总感觉有一种相互选择的注定,可能是我与何老师之间比较“对脾气”,这让我整个硕士期间并没有产生与导师之间的精神内耗,反而何老师给了我很多正向的情绪价值,何老师对我的培养多为鼓励和鞭策的方式,并对我十分信任。整个硕士生涯,我先后参与了5个国家级或省市级的纵向科研项目,其中我作为主要参与人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每次的季度汇报和报告何老师都会很信任地交给我完成,让我在实践中不断地迭代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充分锻炼,这些科研经历让我开拓了眼界,也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当然,科研总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人生的第一篇期刊论文完成的并不容易,初次投稿就被评审专家退稿,难免有一些挫败感,但何老师鼓励我说:“哪有第一次投稿就能顺利投中的,没事我们再完善修改一下内容。”所以我的第一篇文章从撰写、投稿、修改、见刊经历了十几个版本、历时一年,最终得以公之于众。好在这篇文章最终得到了一些同行认可,并被地球电磁学术委员会主任赵国泽老师转发,这对我的激励很大,让我知道自己的研究成果是有一定价值的。
整个硕士期间,何老师鼓励并资助我参与了许多学术会议并发表会议论文,这包括2021年至2023年的CGU年会、2022年的石油物探学术研讨会、2023年的CIGEW学术研讨会和2024年的GEM会议,其中何老师还鼓励我去参加2024年的EGU会议见见世面,但考虑到毕业的事情很可惜没能出国学习。回过头来看这些会议的时间节点覆盖了我整个硕士生涯,让我能够及时发表最新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确确实实在我后面的大论文写作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正是这些及时发表的文字让我整个硕士生涯得以平稳着陆。
在我申请博士时,何老师跑上跑下帮我联系了很多老师指导,并一直十分支持我继续读博深造,还记得研二的时候当时我比较迷茫,但与何老师聊完后又有了新的动力和方向,得以继续开展工作,整个硕士期间这样的交流很多,给我提供了非常正面的情绪价值。这里还要感谢我未来的博士导师任恒鑫老师,任老师的信任让我在申请两次后成功在研三申请到了来之不易的博士名额。
硕士答辩合影
(右三:本人,右二:何展翔老师)
三
南海之旅,让我坚定了理想信念
一直以来我的研究方向都是面向海洋油气资源、海洋安全等领域,再加上课题组充足的资源,我得以参与海洋多物理场联合采集装置的研发和测试工作,这项工作让我切身感受到了理论与实践应用之间的差异。2023年6月,我随课题组搭着清华大学的“清研海试”号来到南海测试我们课题组开发的第一代地震-电磁联合采集装置(马上就要测试第二代装置,敬请期待…),这也是我第一次上船开展海上仪器测试工作,这段经历是我硕士期间弥足珍贵的一段记忆,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初代联合采集装置(非完整版)
船开动的第一天,我就产生了极强的晕船反应,整个人在密闭船舱的厕所里用四肢强撑着天花板尽量控制自己不晃动,但胃里还是翻江倒海,看着师兄们在甲板上强撑着调试仪器准备入水测试,内心无比自责,觉得好不容易上了船,却没起到啥作用,好在这样的感觉只持续了一上午,后来就逐渐适应了摇摆状态。后面几天,陆续开展了相关的工作让我体会到了海上工作的不易,在甲板上做仪器调试以及各项前期调度工作与在陆地上做有很大不同,船开起来后不断摇晃,很多操作都要控制自己的身体平衡,再加上太阳的炙烤,更增加了工作的艰辛程度。但想到自己深度参与国内开创性的工作,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休息的船舱
仪器释放工作
甲板上调试仪器
仪器打捞
结束一天的工作,到了晚上,船停锚在澳门岛附近,我就处理着海洋电磁探测项目相关的数据,提交项目报告,可谓十分应景,想着在祖国南海做相关的研究,内心更加坚定了自己当初的选择。另外,船上的伙食相当好,荤素搭配,要是幸运钓上来几条海鱼,还可以吃到美味的海鲜面,海上工作之余来上一口美味,觉得疲惫感都消散了很多。最终,我们圆满完成了海上测试工作,在返港途中,途径夕阳下的港珠澳大桥,美景一览无余!
海上测试工作合照
船上优质伙食
返港途中经过港珠澳大桥的夕阳美景
四
地空系不止科研,
我遇见了最可爱的小伙伴
硕士期间,很幸运在第三年结识了志趣相投的小伙伴,在努力进行科研训练之余,我们一起篮球、游泳、桌游、聚餐,相互支持鼓励,并齐心协力以连胜的战绩获得2024地空杯3V3篮球赛的冠军,故事未完待续......
写在最后
南科大地空系是国内地球物理的顶尖平台,在这里只要静下心来学习,有太多的机会去成长,希望师弟师妹们能够多去尝试、多挑战困难的事情,放平心态、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导师寄语
何展翔:“硕士研究生阶段通常被视为一个学生未来是否能够走向科研的重要分水岭。小张是我所带的学生中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同时又具备主动探索、勤奋和耐心潜质的学生。第一个暑假我就有意培养他的综合分析能力,要他写一篇综述论文,这是一般学生不敢碰的。尽管千辛万苦,但终炼铁成钢,完成并EI刊出,得到同行的好评。通过此文提高了他的自信心,也提高了对研究领域方向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其后,大胆地要他参与相关科研工作。非常欣慰看到他在科研中能够独当一面,而且逐渐明确了方向和目标。相信小张在攻读博士学位及未来的科研道路上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为海洋强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南方科技大学---
地球与空间科学系
图文:张朔宁
排版:吴欣莹
编辑:黄惠婧